小丑島因有大面積的海葵覆蓋,吸引白條雙鋸魚(俗稱小丑魚)與三斑圓雀鯛等魚類棲息而得名。自109年起,受鄰近碼頭工程與劇烈氣候影響,大量泥沙覆蓋礁石,加上海溫長期偏高,導致海葵與珊瑚出現嚴重的白化與死亡,魚類幾乎失去蹤跡,生態一度面臨嚴重退化。東管處指出,調查團隊歷時約四年,透過定點觀測與水下影像紀錄,完整紀錄該海域從受損到逐步修復的過程。最新調查成果及影像紀錄顯示,固著生物如海葵的分布已逐漸恢復穩定,白條雙鋸魚及三斑圓雀鯛等定棲性指標性魚種數量漸增,顯示環境正朝向健康狀況發展。這批珍貴的水下影像,不僅勾勒出一條見證自然恢復力的生態時間軸,也為海洋保育、永續觀光及環境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。
東管處表示,透過長期潛點監測與水下影像紀錄,不僅能持續掌握海洋生態的變化,也有助於各部門公共建設與環境管理之政策參考。未來將持續與學術單位及在地團隊合作,透過定期調查與資料共享,深化對潛點生態的理解與守護,同時逐步導入低擾動、尊重自然的生態友善旅遊,推動旅遊與保育並行,邁向真正的海洋永續觀光。作為讓更多人參與並理解海洋生態的行動延伸,東管處也推薦所出版的《潛進綠島的11道入口:與海同樂 天堂島嶼》一書。書中精選綠島11處具代表性的潛點,結合自然景觀、生態故事與潛水建議,融合環境觀察、實地攝影與潛水經驗,期盼透過多元推廣方式,引導更多人以理解、尊重與實際行動親近海洋,共同珍惜並守護這片充滿生命力的湛藍國度。